
不少華裔老人在美國撿拾可回收的瓶罐,。(《廣州日報》/陳安 攝)

華裔老人每天在紐約日落公園打牌聊天,。(《廣州日報》/陳安 攝)
當?shù)貢r間19日,,在紐約街頭闖紅燈時,一名84歲華人老人與警察發(fā)生沖突而致頭破血流,。不久前,一名天津老人在刺死自己的兒媳后自殺身亡,。這兩位老人的悲劇足以讓我們對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(tài)進行反思,。
近年來,許多中國老人漂洋過海到美國投靠子女,,但撲面而來的是文化差異,、語言壁壘、經(jīng)濟壓力以及家庭糾紛,。這個孤寂的群體,,每個人都在演繹著不同的異鄉(xiāng)漂泊之路。
入“發(fā)財團” 有時撿破爛
已年過八旬的華人李老太家住紐約法拉盛,,她每天必做的工作就是和老伴兒一起去賭場吃頓免費午餐,,順便賺點小錢,然后再搭乘“發(fā)財團巴士”回法拉盛,。
在美國《僑報》做過3年記者的張凱告訴記者,,“發(fā)財團”已成為華裔老人的“另類美國生活”。原來,,美國不少賭場為開發(fā)客源、增加人氣,,通過華人旅行社專門招攬華裔客人,。為吸引這些年長者,賭場不僅提供接送服務,,還提供免費飲料及午餐,,并且提供賭資。雖然要忍受往返兩三個小時的舟車勞頓,,還要花好幾個小時“坐班”,但一個月能掙六七百美元現(xiàn)金,。
張凱解釋說,,在法拉盛,大約有60%的華裔老人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,。有些老人無兒無女,、單身家庭,、身體殘疾等;有的則是愛子心切,,被兒女騙得身無分文,。雖然美國也為老人提供各種福利待遇,但很多華裔老人特別是新移民老人卻很難申請得到,。即使“幸運地”申請到,,一個月的生活補助金也僅有400美元到600美元不等。
所謂“窮則思變”,,很多老人不得不開源節(jié)流,。來自廣東臺山的唐老太住在舊金山唐人街,她現(xiàn)在基本靠社區(qū)組織派發(fā)的免費食物過日子,。她每天四處打聽免費食物派發(fā)點,,只要腿腳聽使喚就去排隊領食物。
另外,,迫于生計,,許多華裔老人甚至干起了撿垃圾的活兒。在法拉盛,,記者就見到不少華裔老人在撿拾那些可回收的瓶罐,。
有人住蝸居 有人睡地板
很多人以為在美國就能住花園洋房,但對很多華裔老人來說,,蝸居也成了奢望,。很多華裔老人用月收入的35%來付房租,有的還需要支付高額的水電煤氣等費用,。
在舊金山,,許多華裔老人都蝸居在唐人街上狹小的散房內,獨居的何姨是當中的一員,。在一所名為“泰平旅店”的寓所內,,記者拜訪了何姨。何姨來自廣州,,在唐人街生活了27年,。她曾在一家餐館打工,她的好手藝為老板贏得不少回頭客,。但自從10年前因工傷賦閑在家后,,何姨搬到了這里的散房居住。如今,,她每月的收入來自傷殘補貼,,大約800美元,但房租就占去600多美元。記者看到,,床頭擺滿鍋碗瓢盆和油鹽醬醋,,房間內幾無下腳之地。
今年65歲的孫老先生也在為住所傷神,。他在福建原本有很大很不錯的房子,,一年前被兒子接到紐約居住。因家中居住環(huán)境狹小擁擠,,只能天天睡客廳地板,。并不是兒女不孝敬,只是目前兒女都處在打拼階段,,收入有限,,所以一家三代只租住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。
今年60出頭的東北老人老徐似乎要成功一些,。他在多年前花10萬美元買了一套一居室房子,,但每月要交近900美元地稅,而同樣面積的房子租金也不過1000多美元,。為應付各種費用,,老徐每天不得不干10多個小時的活兒。